自然的散文(精选25篇)

清心缘起,随心而动 文/史忠和 每天晚上总是喜欢一个人也只能是一个人去散步,没有固定的时间、没有行走的目的,随心所欲、率性而为,无拘无束,悠然坦然。清心于自然,醉情于山水。 宁静的夜晚,安静的我,人在路上,脚步不停歇,清风、白云、鸟鸣、花香---...

自然的散文(精选25篇)

清心缘起,随心而动

文/史忠和

每天晚上总是喜欢一个人也只能是一个人去散步,没有固定的时间、没有行走的目的,随心所欲、率性而为,无拘无束,悠然坦然。清心于自然,醉情于山水。

宁静的夜晚,安静的我,人在路上,脚步不停歇,清风、白云、鸟鸣、花香------车水马龙、霓虹闪烁、夜市林立、万家灯火------自然万物和人间佳境以不同的丰姿,勾勒出一幅幅自然界的和谐,给生命带来不尽的温暖和快意。

绕盈河溪水潺潺,轻灵而纯真,静谧而优雅,宛如女子般文静,在街灯的映射下锦簇樱花,在绿树环绕下静享安逸。河的两岸,高楼林立、绿树成荫,灯光水影,光影斑驳,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人行道上栽种着粗壮的柳树,柳条随着微风飘舞。茶余饭后的人们,三个一伙,两个一伴,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骑车儿的骑车儿,遛弯儿的遛弯儿,聊天儿的聊天儿,轻松、潇洒、自然,在夜晚的凉爽中得到休闲和满足,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无拘无束的笑容。

宽敞的广场上,忙碌一天的人们集聚在这里,伴着舒缓的音乐,踏着欢快的节拍,或娴熟、轻快地做起了健身操;或端正、风雅地跳着交际舞;或气定神闲地打着太极,轻盈、飘逸、优美。广场的一角,十几个人围成一圈踢着毽子,毽子是假羽毛做的,颜色鲜艳,大红大绿、深紫深蓝,五彩缤纷,五颜六色的毽子在他们脚下迅速地踢起又落下,跳跃、屈身、转动,谈笑间人们就把一个毽子踢得风起云涌,心里洋溢着的是满足和欢乐。

而走进南照山,就如同走进了古朴、美丽的画卷。一处处富有浓郁原始森林特色又不乏现代气息的建筑群、木栈道掩映在青山绿树之间,别有一番风景。沿着曲径通幽的木栈道,穿越郁郁葱葱的丛林,欣赏着周边的美景,很难看到山体的本貌,到处都是满眼层层叠叠的绿,林木与花草、栈道与亭台和谐相融,形成了树林茂密、曲径通幽、鸟语花香的迷人景色,蓬勃着无限生机。人在山中,山在景中,景在画中,浑然天成。漫步其间,心旷神怡,“更忙无苦吟闲乐,恐是人间自在天。”贴近大自然本身就是一种让人心动的浪漫体验。为平静的心平添了优雅浪漫的情调。

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平和。看于此,心中便有一种情思在隐现:路过了繁华三千,赏过了风景无数。春花春鸟,夏云暑雨,秋月秋蝉,冬月祁寒,物与意融,情随之宛转,置身于自然山水,忘了身外的大千世界,是一种洒脱,是一种宁静。

随着年龄的增长,深谙了世故,洞悉了人情,增加了负累,习惯了沉默。身在凡尘,虽无事不触于心,但如果能用自己的心灵去完美自己的生活,用欣赏的眼光,平和的心态,从各种角度去看待多姿多彩的社会,早早地放下那一些外在的枷锁和缠绕,安静地向内心去寻找自己,用一天一天的光阴,三言两笔文字,去消磨晨昏多余的时光,去鲜活渐渐增添的生命年轮。静目养心,寄情山水,醉意清欢,动静相宜,简单着,清朗着,让茶香伴着美梦,以恬淡的模样轻拥欢笑,为平日烦躁不堪的身心修炼一片净地。如此,甚好……

风雨桃花山

文/湘客

多少次在梦里寻找那条溪沟,那座溶洞,那片桃花林。初来桃花山,以为是到了陶渊明先生写的《桃花源记》里的桃花源,能看见“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花源。

这里,是石首桃花山。

当你,鸟瞰桃花山的走势,从城区望夫台一直往东,她自然形成了一条南北宽长的平原河带,走近桃花山又变成了险危的峡谷,特别是油菜花黄、稻谷丰登的季节,宽长而险危的峡谷金色灿烂,随风飘荡,波澜壮阔,把你荡到一个遥远时代,猛然间觉得看到了远古长江的古河道。

古长江,常年河妖作乱,江水泛滥,两岸百姓,苦难不堪,只有筑祭神台,烧香化纸,还将活生生的金童玉女和精美的青铜器抛入江中,祈祷神灵,保一方平安。在桃花山脚周代遗址不远处,发现了大量腐朽炭化的古树和厚厚的落叶层,从树的年轮推断分析,已有几万年的历史,出土的一枚镈钟,成为石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那么,桃花山的从前是一片浩瀚的原始森林?由于山川迁移,翻江倒海的地壳变化和不可抗拒的地震、地陷等自然灾害,将这片森林淹没,沧桑岁月又使桃花山沦落成海洋中一块礁石一座小岛或是九曲回肠中的一条小溪。这是遥想,历史尚未揭开你神秘的面纱。

桃花山,挺拔于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之间,突出的山峦,显得格外巍峨,溪水曲回,怪石嶙峋,流水湍急,郁郁葱葱的树林,亭亭玉玉的的水竹、窝竹、楠竹、凤尾竹,哑口库水清澈见底,丽人倒影历历,崖如斧劈,遮光蔽日的树、竹、云使太阳停留时间极为短暂。全年湿漉漉的山体,四季小草青青,路泥苔滑;起伏的山峰连绵不断,远处相望,恰似一条卧龙伏地,口中喷出泉水,顺势流入美丽富饶的杨叶湖;一位擅长风水的建筑设计师,隐隐透露出对自然的无奈,天人合一,返璞归真。

当你穿越两省相依的华容道;当你休憩在若如仙境的生态园;当你停立在红军树下;当你环抱千年银杏树;当你仰望风摇神奇的鸡脑石;还有那流芳千古的陶朱公(范蠡)和贵妃墓的故事……

总之,关于桃花山的传说很多,她象一首诗,回味无穷;她象一首歌,久唱不衰;她更象一壶沉缸千年的美酒,无时不散发着诱人的芬芳。

一路蝉声

文/大江东去

生活在城市久了,全身心都脏了。7月这个热情的夏天只数太阳笑得最灿烂,可我的心躁动的没个安宁的归往。恰在月末的最后一天三五个同学相约去西峡吸点难得的自然之气。

早晨我特意起个大早,为今天的旅行提点精神。简短的短信联络我们在指定的公交车站会合。我们所带之物甚少,怕给美丽带多了麻烦。去是装点东西回来珍藏,去的亦是一种心情。天气不大怎么好,有点下雨的样子,似城市中人们可笑的脸。暮霭沉沉,大雾带着些凉气袭上心头,说说笑笑的我们只管期待我们自己的旅行之地。不知道我们在雾中还是雾在我们左右,我们总在这样的雾中迷失,追寻太多的无奈。记得耐心的守候,坚定的等待会有个雾散花开的笑容。

跳下车,第一个声音就是蝉声。这对农村的人来讲是一种习惯,是他们知时节的旋律。夏天它会放声的,冬天就隐藏了。可在我听来是一种清澈的凉,署意尽消的凉。一种自然之音,天籁的呼唤让我飞翔。听蝉的声音也很早了,我就是个农村人怎能不认识我们的邻居。童年里最多的也是捉蝉的事,在树上,在坡上,在地里,由着我们撒野。实在听不出蝉声的韵味,可有一份甭提多高心的拥有。童年就是这样走过的,我觉得很可爱。

蝉声和小时候一样,嘶鸣声还是很清脆,被雾藏着惹我们一起去探个究竟。

山道上很少有人,格外的宁静。杂草的叶子上有水,露珠已凝结。眼前的松柏笔直的挺立,近处的野花随意开放,这还不是西峡,是入谷的前奏。我们深吸着空气,刚刚犁过的庄稼地里飘过一阵清香,大喊了几声,回声在山谷中回荡,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峡谷入口到了,视野清晰多了由于阳光的缘故。残余的雾下,西峡静卧在那。淙淙的溪水深绿的,和漫山的松柏一个样,绿的提神。天空不是锃蓝,有雾的装扮更显神秘。同学和我个个用尽全力看的看不够,听的听不够,惟恐目不所及,耳无能为力。只因那山青的过人,蝉声脆的我颤抖。我惊讶的不敢开口,这是许久未曾有的释然,是我和自然的合二为一。我们谈笑人生,感叹一无所有的别致珍贵。想到以后的我们还如今天坦然的游玩那是一个惬意。我们几个同是回乡的大学生,不同的学校,以后不同的人生,风景俨然不同。但在拼搏的人生中,需要的就是西峡自然的胸怀,承受挫折的坚毅。一个数码相机,几瓶冷饮,一些干馍,几个同学的微笑就凑足了这次旅行。

我是爱山水的,我喜欢他们,喜欢一种宁静,宁静是我的习惯。喜欢站在那西峡的大山旁,溪水下,听着蝉声永恒。西峡已经变了,变得更是赏心悦目。新修的水磨,人工湖,吊桥。还有没变的,山还是站着,水亦流着,呼吸自然的生命让你不在苦闷彷徨,不再寂寞孤独。我们的笑声和蝉声还有西峡的所有家当都装进了我的相机,我的灵魂!

我们的脚步很快,所到之处无不留恋。我们不能和每一个花草一起,和每一滴水一起,我们只有储存,带回去回味一生的自然气度和热爱的传说之美。此行的收获,简单厚重而很深远。以前你不明白的微笑,此刻会明白;之前的幼稚不是错误,只显得有些不懂事;是是非非的生活,说不出个道理,如今就豁然了。

正午我们饿了,蹲在一处山泉旁开餐了。畅饮开怀着泉水,香甜入口,甘甜如怡醉人心扉。有了这心扉,活着最是快乐!

无疑我们的旅行是愉快的,好友们为何而去我不知,回来时他们所带如何,我没有猜测。我想的去是一种寻求,寻一个宁静。果然我被吸引,我常常空虚的心灵实在了,日夜不休的溪水过滤着我的心灵,嘶嘶的蝉声,是我顿悟的玄机。我向往的生活,就是这简单的明了愉快。我心中的年龄永远是个孩子,是个在峡谷里吹牧笛的牧童,别忘了我在牛背上,我悄然的走了,来时依旧听着蝉声,踏着啼声!

一路的蝉声,一路的美丽。可爱的你我,贵在心灵!

让心灵澄明

文/杨芳侠

每一天清晨都是一份幸福的邀请,让我醒来,醒在曙光女神奥罗拉的微笑里,醒在外面的和内心的黑暗同时消退的地平面上,最好醒在澄明宁静的瓦尔登湖畔,鸟儿在歌唱,牧场美好,乡村宁静,是诗人放牧心灵的地方,哦,我们美好的乌托邦!

在神灵呵护的地方,一个人坐在大自然的怀抱里,阅读思考书写,进入无人境界,忘记了时间和时间里的挣扎,谁会在此时烦恼呢!我在读一本书,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孤独的人——

1845年春天,作为哈佛大学毕业的一名高材生,梭罗没有去选择浮华的生活,而是选择了让自己心灵宁静的瓦尔登湖,选择了心灵的自由和自足,可以想象,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他来到离他的家乡康科德城不远的瓦尔登湖畔,搭起了简陋的小木屋,开垦荒地,自耕自食,静心读书,潜心写作,过起了非常原始、极其简朴的生活,内心却越来越趋于丰富、高贵和优雅。《瓦尔登湖》便是梭罗在瓦尔登湖畔两年零两个月的隐居生活中自省内悟的智慧之作,他用这部书教人们怎样亲近自然、学习自然、热爱自然,从而去追求“简单些,再简单些”的质朴生活,让生命因自然和思想而纯洁诗意。

梭罗说:“我来到这片树林是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是生活必须教给我而我却没有真正领悟的,想知道假如我不到这里的话,当我临终的时候,是不是对自己并没有真正生活过毫无觉察。”梭罗选择隐居、独处、冥想和与自然对话,他是坚定的;对文明的反思,对城市的拒绝,对社会和群体的疏远,对物质欲望的克制,他是坚定的;蛙声与鸟鸣给他愉悦,晨雾和暮霭让他宁静,他是快乐自足的。

等到梭罗再次回到现代的城市生活,经过思考自省和沉思的梭罗,留给世人的不只是《瓦尔登湖》这部经典,而是一种像瓦尔登湖一样澄明的人生理想,是人们可以希冀抵达的美好状态,是关于人生,关于心灵,关于人与自然的严肃思考。

中国、印度、波斯和希腊的哲学家都曾有过这样自然赤子般的内省生活。梭罗也同样用他的行动和思考引导世人过一种朴素、独立、大度和值得信赖的智慧生活。

过一种自我省察的生活,让心灵像瓦尔登湖般澄明,这正是此书的精髓所在。

读者阅读清新质朴的文字,这些处处闪耀着钻石一样晶亮的话语,如同森林女神在玫瑰色的清晨漫步,露珠在荷叶上滚动。“我不仅想观日出和看黎明,要是可能的话,我还要观看大自然本身。”“我们的生活都耗费在许多的细节上……简单,再简单。”“活出你的信念,你就能转动世界。”“人性中最美的品质,就像果实上的霜,必须小心翼翼才可以保存下来,但是现在人与人之间正好缺少这种温情。”“我们积攒财富防病,可结果却是自己病倒了。”“一个人应该穿得简单,这样就算在黑暗里面,他的手也可以触摸到自己。”书中这样的句子太多了,给人以美的愉悦及启示。

“为什么我们生下来就要自掘坟墓,而不能像一个人应有的本来的那样幸福生活?”梭罗总是直指问题的实质。他说许多人过着看似宁静,实则却没有希望的生活,他说的是没有希望的城市生活和没有希望的乡村生活,他是深刻而犀利的。他告诉人们“不做没有希望的事情,才是真正的智慧!”何况,无论是谁,无论何时纠正我们的偏见都不算晚,他总是给人们希望。“一个圆心向外能够画出多少个半径,就有多少种生活方式”。坦率真诚地面对生活,并且画出真正自我的未来,这是一个人应该做的。回到内心,在那个神秘的点,你会发现闪光的星辰,看着深邃的星眼,仔细地想一想,看看,在我们的一生中,什么是最有价值的?

我偶尔读到一位诗人谈读书的随笔,他说他正在如饥似渴地读一本名叫《瓦尔登湖》的书,他已经读了7种版本的《瓦尔登湖》。我在无比惊愕的神秘瞬间与一本书结下了难解之缘。我遇见了《瓦尔登湖》,也遇见了梭罗,从此,我的精神世界有了最亮的一颗星,给我以光明和智慧。穿过《瓦尔登湖》的思想书页,仰望美好!

我在读,还将读,读到一种澄明的理想状态,我想,我会抵达我梦想的境界。

分手原因

文/崔永凯

表弟属于外貌协会成员,对女朋友的外在条件要求特别高,至今未婚。春节回家的时候,听姑姑说表弟刚认识了一位女孩,人特漂亮,个子也高,很称表弟的心意。我听后自然也很替他高兴。

昨天恰好表弟给我打电话咨询买车的事情,聊完正事后,我不失时机地问他:“听说你终于找到满意的另一半了?”不料表弟沮丧地回答:“别提了,我俩刚分手!”我诧异地问:“怎么这么快就决定分手啊?”表弟回答:“这个女人太物质了,光知道要礼物,情人节刚给她买了个包,三八妇女节她又要衣服……”我打断他道:“这些节日给人家送些礼物是理所应当的嘛。”

表弟愤愤地说:“我还没说完呢,这些节日给她送礼物自然没啥可说的,可让我无法容忍的是,植树节那天她居然也问我给她准备了什么礼物!”

唐诗的冬天

文/李建国

今年又是一个少雪的冬季。盼雪的日子里,阳光和人都显得懒洋洋的,使人感到周围好像多了些萧条和荒凉,少了新意与生机。好在案头上放着的《唐诗集注》,使我走进了唐诗里的冬天。细细品读,才真正感受了寒冬风霜的唯美境界,找到了雪飞挥洒的诗情画意。

无雪的日子,尤回味大雪天亲友相聚的时刻。翻开王维的《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就能慰藉雪中思亲的情怀:“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王维写雪,细腻而有层次。诗人先从听觉着笔,写他夜里隔着窗子听见风吹动竹子的声响;接着写视觉所见:清晨开门一看,才发觉皑皑白雪已铺满了山头 。接下去的一联 ,“洒空”二字摹写动态,描绘雪花纷纷扬扬、漫空飞舞之态;“积素”二字写静,表现地面上已积起厚厚的一层白雪。诗人绘出一幅清寒、寂静而又有声息、光色、动感和生气的夜雪图。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一个“独”字是点睛之笔。“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的开头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了一幅万里冰封、人迹全无的景象。有人说这两句颇有禅意,不管是鸟迹或人踪,此时皆归于无。其实这是诗人被贬永州,有意渲染出的一种“孤傲不屈”的境界。在永州的十一年里,伴随他的不仅是对故土的思念,还有对有朝一日能够重返政坛施展才华的梦想,诗中的渔翁无疑就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在漫天大雪之下独钓寒江的“渔翁”垂钓只是诗人的一种抗争,一种一无所得的抗争。因为在尘俗的视角里,寒江独钓,注定将空手而归。所以,这首诗就成了唐王朝那个冬天的绝唱。

有寒冷的冬天,就有寒冷的诗歌,更有寒冷的诗人。孟郊就是唐代的一个苦寒诗人。一首千年咏诵的《游子吟》,使所有的中国人只要提到“母亲”这个词,就自然想到的第一首唐诗。寒门出孝子,孟郊饱尝了贫寒穷困的滋味,在他的诗歌中,有许多反映贫困、饥饿、寒冷的诗篇,这在其他诗人中是少见的。有一年冬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独处在陋室里的诗人被冻得缩成一团,瑟瑟发抖,这时,好心的友人送来一些木炭,于是诗人写出了“驱却坐上千重寒,烧出炉中一片春”的感叹,终于“吹霞弄日光不定,暖的曲身成直身”。难怪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说“(孟)郊寒(贾)岛瘦”,这里的“寒”、“瘦”固然指其诗歌风格,而孟郊之“寒”,却是有寒冷困顿的成分。

尽管孟郊贾岛等人的寒促苦吟使人同情感慨,但已没有了盛唐诗坛的豪迈气象,然而有一个人,在中唐诗坛寻回了唐诗的伟大和尊严,他就是“诗王”白居易。他写《长恨歌》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成为千古绝唱。他写冬夜饮酒的《问刘十九》,亦是体现诗人文人情调的经典之作:“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一日,大雪将至,邀好友刘十九共饮,为朋友相聚创造一些小情调、小惊喜。于是,用一首精美绝伦的小诗作为请柬,相约喝酒、吃火锅。诗人用自然的物、自然的景、自然的话、自然的人,短短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冬夜好友相约又韵味悠长的温馨画面。

合上诗集,伏案回想:走进唐诗的冬天,怎能少了诗人岑参那首《白雪歌》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千古名句呢?岑参有一双孩童般的眼睛,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独特的边塞生活经历及异国风情给诗人打开了一扇新窗。其妙就妙在诗人以春写冬,以妩媚的梨花写狂暴的风雪,严寒带上了春意,肃杀浸润了娇美,非心如孩童般澄澈天真,焉得此妙语?所以有人说,品味这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可以形容:妙手回春。

唐诗的冬天,有雪,有酒,有花,有情,有守望。因为,无论今年冬天有雪无雪,冬天过去,春天就来了。

自然之事

文/简媛

乡村之美,在于自然,这自然是生长的肆意和情感的真实。原本高大挺拔的玉兰,因归于瓦砾屋檐之间,略显局促,却彰显出方寸天地的静谧。这是村庄偏隅,光在屋顶瓦砾上闪烁,玉兰承接光,光穿透枝叶落于地上,呈现出难得的幽微。

又见长在村野池塘高坡上的茶花,有着城里难得一见的身姿。定是主人从不修整或约束它,它亦无需和同伴站列成排,规整一致,而是任由阳光、雨水催促长成自然的姿态。

儿时,我们在乡野里追逐,光着脚亦能跋山涉水。这样自然会受些皮肉之苦,可我们从不抱怨,觉得那就是生活的自然状态。如此累月,也就历练出我们品性里的坚韧。就像我们经常在黑暗中行走,能自然看清夜路一样。

凌晨四点,窗外有女人在吼叫,听不清其词,却感受出声音里的毁灭与绝望。正是世间万物清静的时候,亦是万物畜势待醒的时候。她的声音,成为此刻的刻意,让醒着的我感觉出人世的某些悲痛。怎么就在夜里喝茶了呢?我后悔不迭。回忆夜里情景,三两好友,交谈甚欢,就着气氛我端起了茶杯,禁忌被情绪淹没。于是在这个黎明到来之际,我听见了世间的这个声音。自是不美妙,却让我感觉出清醒,在任何时候,违背自己的自然,就会受罚。

想到在峨眉山等待日出那个清晨,我和家人先天就住到了山顶。满心欢喜等待日出。谁料次日雾太浓,别说看不见红日,连山也成了囫囵一团。那番沮丧定是要坏了心情的。可先生说,这般所见也是难得,你看,人人都成了腾云驾雾的仙子。

如同喜悦与豁然,流泪亦是自然之物。站在云南元阳梯田前,想到从前在此山坡上开垦万顷梯田时的艰辛。而春耕、秋收时,人们汇集于此,又是何等壮观。我一时心潮澎湃,通灵般,泪水自然从眼里溢出。

三年前的那个夏天的夜晚,我站在阿尔卑斯山的对面,看见山顶上的雪在黑夜里闪烁,银白的亮光与天相接,像是从天空中发出的光亮。"好美!"我喊出了声,如同一个无知的少年朝着受尽磨难的旅者吹出的口哨。这个寂静的小山坡上,一切沐浴在银白的夜色里,坐落在山坡上的木房子,将它们笼罩的光影投在公路上;沿着墙根跃枝伸向天空的三角梅,摆在窗台上的天竺葵和矮脚牵牛,正散发出清香。在这个夜里,似乎有一群精灵在舞动。我开始深深地呼吸,张大嘴尽情吸气,如同清晨沐浴在阳光下的枝蔓。我醉心于这夜色,不远处房子里传出歌声,像是专为我而唱的,我陶醉了,一时竟忘了身处异国他乡。

我也唱了。那些跑来的音符爬上我的嘴唇,虽然声音很低,但我听见它们跳跃在我嘴唇上,像白天在琉森湖边看见的麻雀,整齐地排在湖边的树枝上,等着突然响起的声音而从那里飞落。不知为什么,我突然感到心虚,觉得浑身无力,我只想找个地方坐下,哪怕就坐在这泥地上,呆在那里,从眼前呈现的景物中去感受我曾经失去的一切,去感叹此刻我所拥有的美好。又仿佛一些奇妙的声音正从某个我能确定的方向传来。那种感觉就像聆听上帝的声音。

记得曾经看过一本法国作家写的书,书中说,当他身处阿尔卑斯山时,能感受到一种深邃的寂静,就像所有声音都消失了一样,就在那时,他听见了山的声音。

一切都是自然的遇见。回到我这趟乡野之遇,想到一个话题:我们为什么要呵护野性?是否因为太多景区追求的精致设计疲劳了我们的审美,而那些真正让人心动的美是否正存在于某些突然的遇见中?

眼下是四月,万物生长,是自然的姿态。我或喜或悲,或祈祷戓诅咒,都改变不了这样的姿态。如此,不如岁月静好,随遇而安!

清秋,妩媚的风骨

文/旷世才女

弱水含纯,留一点思念慰藉灵魂。

站在清秋的田野,我感悟的是脱尽绚丽的风骨。自然的灵魂,自然的品质,自然的心灵,用一种玄妙的思维构建心声。

我们的生活被大自然的多情善感所裹卷,我们的思维吸附在美丽的自然景象,陶醉、感慨、神游,把自己的潜意识悄悄种上,感恩天地对自己的深深眷顾。

我们一生都很少想到自己,或许自己的存在微不足道。我们只能把一种深深的感受从心底放飞,让自由的空气在天空抚育;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是谁,因为生命属于社会、属于时代,一出生就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无需知道自己是谁,社会需要我们,我们选择了社会,因为我们的任何选择权都在优化自己,福泽后代;不要问自己是谁,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紧密相连,是社会给予我们这份特权,让我们自由呼吸,尽情享受这世风的熏陶。

大自然的本真在清秋,它有种卸妆的安定,脱虚的自若、繁华后的沉静,释放后的大气坦然。我们年年在它的怀抱感悟,似乎都是苍白的语言在描述。

噢,我渐渐明白,我们是人!

我们经常用物是人非来抵牾自己的潜能,同时我们还在架设自己的理想,用人的高贵意志体现一种高尚的、自以为是的纯粹的灵魂。我们不可能不想自己,正因为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我们才一刻也不会忘记自己,直到自己的声音缠绕自己的思维,陷入自困的泥潭,我们有幸才会回忆简单与纯情。

嗯,我好像正在明白人们为什么要恋秋。如果清秋写着干练静美、纯朴真实,那我们的思维同样是真实与纯朴的。我们有理由赞美自然,是因为我们知道自然的变化来自于温度的转变;很难判断人的言行,或许人的思维是受环境的影响在不断调整。环境包括温度,可是环境所涉及的领域我们不敢想象。不过,尽管这样复杂,我们还是从中看到所有人的向往。

我们知道所有的生命都一样,只是生活的环境与时间的长度不同。

大地拥戴清秋,是因为一片成熟的身影,丰富的思维,健壮的体魄,厚重的形象。它脱下春装,更换了夏装,露出纯净的自我屹立于世。虽然,萦绕了两个季度的娇嫩色彩已经填满了整个世界,人们习惯那种色彩的欢心激动,但,淡淡的清秋一露面,开始是一片惊呼、悲戚、荒凉,尔后是清爽、心清气畅。妩媚的风骨无时不在张贴,人们换季的心情随气温的环境渐渐适应,笑容同样映在每个人的脸庞。

我们把真实的感悟与清秋一起共勉,是古今人人从心底发出的声音。大自然的逼真呈现,陶醉过多少人的灵魂。从人类有文字记载的遗留,人们的思维从未离开过秋给人的种种启发与提示。每年,这个季节,人们会用各种心情来把自己的思考写上,让大地知道,让蓝天清楚。或许我们的语言与清秋一样,失去火辣辣的热情,失去了温柔与绚丽那种温度,而我们的心灵已经凝聚了一种崇高、一份坚定,另我们从心底感到激动自豪。

我们在感悟中练达自己,凝聚情感,仰望那份神圣的纯净。

我们应该相信每个人的心底都是一汪清泉。尽管自己是一点弱水,毕竟有纯净的成分。我们无论曾经如何炫耀过,都要抖掉所谓的虚荣,回归本真。

我们一路走来,不会不老。但我们不会不总结世界最珍贵、最崇高的地方,如果用清来形容人最奢侈的美德,我们就有理由赞美清秋。它让我们思考不尽,赞美不绝。不是妩媚胜似妩媚。我们迷醉在这里,它的风骨会装在所有人的心中。

千秋百代都在此时体验过、感慨过。不同的声音都在抒发留恋之情、深思之意。我们只是短暂的停留,匆匆而来,或许没有来得及说声谢谢就已经消失。但我们已经从心里明白,纯净的风骨感天动地,是自然之魂、人心之灵!

幽谷紫烟绕 溪水泛清音

文/烟锁雾楼

南方的夏天,酷热难耐,走出大门,有如钻进一大蒸笼里,呼吸沉闷,透不过气来。走柏油路上,鞋底生烟,放眼望去,路面扭曲蒸腾。尘世的俗念欲望,工作的羁绊与疲惫,时时缠绕吞噬着灵魂,总想找一小桥流水,古树参天,空气温韵,纯然超尘的清凉净地,随意漫步,随意呼吸,洗涤满身的疲惫与俗念。

也许是心有所思,魂有所护。夫君的出差与自己不经意的随行,便踏进了金庸笔下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卧龙谷。这里泉瀑流泻,池幽潭碧。恬静的山野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湿润,从缝隙中仰望天空,湛蓝明净辽阔。不禁把灵魂置于自然的怀胞,享受自然的体贴与温馨。

行于谷口,巧石嶙峋,溪流潺潺,枝叶扶疏,潭静池幽;溯溪而上,映入眼眸的便是青藤老树缠绕,穿行藤树间,经常会出现:“人在树下走,不得不低头”的字样。清新空灵的自然韵味,令人沉醉。

穿过流泉小桥,稀疏的阳光洒在脸上,跳跃亲吻;温润的山风拂过,荡尽烟尘。飞翔在水、石、树间的鸟儿自由欢唱,溪瀑合鸣,旋律优美,心旷神怡,超然失神。

往里走,紫烟弥漫,雾蔼升腾。流泉随山势起伏,回旋、转折,分流,层层叠叠,有时如素娟白练,洋洋洒洒,随意漫流;有时又如游龙飞舞,玲珑剔透,飘逸彰现;有时如害羞的少女,娇柔矜持,藏身石后。从240米高的“华夏第一高瀑”冲入潭底飞溅的水珠,抚过脸儿,温韵连绵,其雄伟壮观,有如一幅天然泼墨山水画,一部雄浑跌宕的野性交响曲。从潭里流经谷里的水量逐渐减少,岩石裸露,溪水清澈见底,情不自禁甩掉脚上的鞋,跳进水里,享受大自然的馈赠,让心灵与肉体无障碍地与水石亲密接触、亲密碰撞。此刻,所有的矜持与烦琐抛入九霄云外,不顾“湿身”的戏水、欢腾,揣心的悸动与快乐无法言表。薄薄的雾、清凌凌的溪,掠过水面的昆虫,耐不住寂寞的鱼也跃出水面,似乎都想把激情绽放、张扬。

再往里走,谷的两侧山体呈降紫色花岗石,峰峦起伏多变,峡谷里水气、雾气交织升腾,人影迷朦飘浮,整过狭谷有如“树在石上生,石在水中长,瀑在岩上飞,泉在山间唱”。不禁伸开双臂,大声呼喊,回音缭绕,牵着夫君的手,开心着,欢腾着,不时撩开挡眼的树叶藤蔓,不时轻抚闻嗅路边野花的芳香,一边拍着照片,一边尽情吸取这难得的自然气息,享受雾蔼山峦的洗礼。都市里的喧闹纷争全然抛弃脑后,清新,自然,和谐,自由,宁静的人间天堂融人灵魂,珍藏深处。因卧龙神威,天下美景朝圣于此,桂林的山,九寨的水,雁荡的瀑,黄山的石,版纳的树,便是卧龙谷真实写照。

疲惫时,走进路边一座古雅茶亭,品尝从散落于龙谷沿途峭壁石缝中采摘的绿茶,聆听水石相撞的涛声,充满着各种诱惑,有如一首万古绝唱,蔓延流动,荡气回肠,却不失恒久之美。

静静地坐着,聆听自然生命旋律,不想惊醒那些点缀狭谷的花树,不想打扰虫鱼鸟兽的自在宁静,不想叫醒那些缠绵的往事,更不想让它化成一缕青烟飘散远方。唯想浑然忘我,置身天籁,倾听水波流动的渺渺清音,享受神韵悠然的慢慢闲情,让心灵变得自然鲜活,宁静安逸。

纯美与自然的绝唱

文/衷九兰

这是一片被雪花装点的僻静地。山村,田野,瓦屋,池塘,河流小溪,沉醉在冰霜覆盖的祥和气氛中。碧蓝的帷幕如闪烁的眼睛、像珍珠泪滴浪漫降落;冰激凌一样的树枝,在薄雾萦绕的春季,散发清新独特的韵味;白雪皑皑的大地,被一串串脚丫,及新来乍到的雪花儿覆盖。袅袅炊烟与飞舞的叶片交融在一起,然后消失在暮色葱茏的景色中。

都市喧嚣,气氛浓郁;乡村洁白宁静,芦苇慌神;苗儿压抑,虫鸟退缩,寂寥空旷地沉默无语。上苍的发号施令如期进行,它从来不会忘记怜爱之举,也不在乎你喜欢不喜欢,反正该泪如雨下时,绝不露出迷人的笑容;该大显身手的机会,毫不吝啬自己的大度。

雪花囤积于山峦,留下残缺的美和刚性的化身;它飘在河床,形成坚毅的骨骼,随暖阳渐渐美化;松软的土质,在珍藏的同时,也得到绵润的爱意。挥洒的金光,遇到痴迷的候鸟,那种妙不可言,那种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显然是人世间的奇特景观和自然的绝唱。

夕阳是大度无私、且守规矩的的“公子哥”,它把全部的热情和能量挥洒过后,自己却躲在远方的云山后头。它的悄然归隐或蕴蓄,是为了更加绚丽的绽放。地面那些可爱的物质,擅长把握时机,它们宁可舍弃秀美的机会,也要竭尽全力赏识吸纳公平的目光和温和的抚慰。动物们追逐劳累一天,准备各自的食物,为夜晚的到来,作必要的预备工作。

辽阔的风灌输过来,带着沿途的黄沙,飞奔在飞速走失的时光里。每时每刻的事物跟眼前的光阴,举手投举间上演生死爱恋与诀别。这些动情的故事和传说中的凄美场景,有某种惊人的相似之处,好像这种机缘在冥冥中,熟知风从哪里来,明白沙尘要逃到哪儿,又将会在哪里停歇一样。

心中的风景

文/陈建军

赭黄的土地,枯黄的庄稼秸秆,大部分树都掉光了叶子,偶有几棵绿树也是沉稳的苍绿,一切都熟透了。午后斜阳暖照,紫灰的天幕,亮黄的丛树,一片片褐红的草棵子点缀在明丽苍黄的原野上,美得让人心颤。

阳光下的土村,像一只卧在那里的猫。阳光的手指轻轻地抚摸着它,她安静地入睡了,鼻息轻匀,梦境甜美。光在睡,影也在睡,这是一种状态,一种自然景物在特定情境下呈现出来的精神状态。

正午,土坡上的村舍处在一种灼烤的状态,白花花的阳光让人睁不开眼。和阳光下的人一样,这时的土村正在硬着头皮忍受着,时间在一秒一秒地推过去,又像是扎满针灸的人,浑身肌肉都是紧张的。下午,阳光温和了,土坡和土坡上的村舍也放松了神经,像一只懒洋洋的猫,呼吸又正常了,你的灵魂又可以贴到它身上去了。

自然本来就在那里,抓住打动你的第一感觉,滤去杂质(细节的、枝蔓的、炫目的乱色、纷乱的光线),心澄净了,目之所及也会随之单纯、澄澈。自然的神髓与自身的审美精神指向融为一体,气定神闲,纵笔挥洒,笔随心动,色由韵出,才能画出独到的自我。

审美精神指向来自日积月累,它既有先天的,如丹纳所说,自然、地貌、气候、种族等持久的影响和作用,深深积淀的精神记忆,以及个体在这种环境下的成长体验。又有后天的学习体悟,两者的合力构成艺术家的审美精神指向。

描绘自然景物,首先要去除强烈直接的物质感,留下来的是风景带给人的精神感受与心理氛围,是那些予人心理愉悦、感动,沉浸其中,欣畅无比的感觉。既不刻意追求“三维真实”和“质感”,也不故意平面化,充分调动形状、色彩、光线、空间这些绘画语言要素,努力营造内心的真实感受,“造境”不是创造“眼见之境”,而是要营造“胸中之境”。

画家画风景并不是像照相机那样如实记录瞬间的自然真实,而是表现画家对自然的感悟,表现自然景色带给人的真实心理感受,是在表现画家的“心象”。

“心象”来自画家日积月累的研究与思考,它在感受上是清晰的,在形象上又是模糊的。当画家在自然中发现与“心象”吻合的景物时,会激动、亢奋,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这是一幅作品成功的前提与基础。

一个成熟的画家,面对任何景色都能画出一幅比较完整的画。但只有在面对自己喜欢、有感觉的景物时,才能触景生情,创作出震撼人心的作品。

有一种美丽叫自然

文/性淡如菊

有一种美丽叫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化妆的最高境界是素颜,美丽的最高境界是天然。

何为自然,三国魏王弼《老子注·五章》:“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自然又曰自尔,亦曰法尔,任运天然。楞严经二曰:“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自然就是天然,非人为的。是因果有定,得失随缘。

自然就象一块晶莹剔透的玉,天然雕琢,质朴高雅;自然就象刚出清水的芙蓉花,高洁明媚,毫无修饰,给人清新脱俗、赏心悦目的感觉。自然是一米阳光,可以给人无限温暖;自然是一阵清风,可以给人无限清凉;自然是一缕月色,可以给人无限的冷艳。自然是蓝天高远缘无雨,白云出岫本无心。自然是青山绿水平常事,落花飞蝶随时见。自然是清纯可爱的小姑娘在田野里奔跑,率真质朴的小伙子在小河里沐浴。

人之初,性本善。善良可爱,是人的本性。生下来时,人人都是可爱的。那粉嘟嘟的脸,胖呼呼的手,短而粗的腿,人见人爱。儿童的心是纯真的,善良的,想哭就苦,想笑就笑,率真,率性。童言无忌,总说真话,那是真的不染尘埃,天真无暇。现实中皇帝的新装,只有儿童的心才发现得了。人生本来就很简单,本来就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洒脱地来,洒脱地走,原是生活的本真,没必要为名利财富呕心沥血,没必要被名缰利锁套一辈子。

自然,生命是为本真的纯粹;自然,是一颗赤子之心历经尘世纷扰却依然能出淤泥而不染。每一个人生来就是自然的,大自然就是自然的本色。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

喜欢到一些没有人开发或者人为雕琢过的景点去欣赏纯大自然的风光。只有自然的东西,我觉得它才是最美的,最贴近生活的,最让人感动的。兴起而去,兴尽则返,不需要任何事物的约束。天空高远,草原辽阔,田野空旷,大海浩瀚,高山峻峭,雪峰神圣。草儿碧绿,花儿娇艳,古树苍翠,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一切都如此美好动人。溪水潺潺,曲折自然;野花野草,没有人采;村姑山妹,纯朴美丽……一切都自然而然。自然界总是以万千的姿态呈现给我们,让我们体会无尽的真美;而现实中,带给我们惊艳和感动的总是那些不加装饰,不假雕琢,流露自然本性和自然情感的事物。

顺其自然,不要强求,有些时候,顺其自然便是一种人生的洒脱。无论貌美还是丑陋,只要他保持本色,返璞归真。保持自己那种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就是真我。

王维的诗是自然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没有华丽的修辞,没有刻意地雕琢。

怀素的字是自然的。笔法随性,如白云出岫,自在,洒脱;如清风拂水,灵动,飘逸。

渊明的品格是自然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寄情田园,超然物外,洒脱随性。

诗仙的飘逸是自然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飘逸,豪迈,洒脱,那份醉意带着太白最本真的锐气,最自然的美丽。

辽阔的草原是自然的。一望无际的草海,自由自在的云朵,自生自灭的野花,悠然闲适的羊群······美得纯粹而生动,没有一丝人工的痕迹,原始天然、宁静祥和、清新安逸。

浩瀚的沙漠是自然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边的沙海,无边的寂静,没有人烟的污染,没有世俗的尘埃,一切都那么静,那么天然。静得只听得见自己的心跳,天然的只有上帝的足迹。

野外绽放的野花是自然的。人迹罕至的深谷,无人攀登的悬崖是自然的。几丛小野花静静地开放,不在意有没有人观赏,不在意尘世喧嚣的浮华。只把阳光融进心灵,只把风雨融进生命里,在寂然里绽放最美的刹那······

影中漫步

文/种豆南山

“风在雨里喊谁?”少年对着窗外的季节,自言自语道,“迎风送潮的,是音之灵吗?”

萧萧的风和蒙蒙的雨,编织一页薄薄的梦,梦悬在了老屋高挑的门楣上,洞穿了粽叶的低回之音,锁不住的声色。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独坐在老屋高高的门槛上,手托下巴,斜侧左耳,迷离地变幻着追风捕音的神情。

五月。陡然发现挂在门楣上的一捆粽叶,已变成了灰褐色。风,丝丝地吹着那捆粽叶,很像是雨声。真的下雨了,雨丝白茫茫地扫过村弄,在家门前织起一张网,那捆粽叶又沙沙地响起来,像是风声了。

谷雨虽过,但故乡的雨气仍空而迷幻,细悠悠的雨丝,像被时光发了酵,一经岁月沉淀,便释放出阵阵古老的神话气息,很不真实。依着节令,雨水继续迷醉地书写乡村的表情。黄昏时分,他定定地望着屋檐下的一道道雨帘从空中垂落下来,雨脚一触到地面就激起了“大珠小珠落玉盘” 的声音,音丝又脆又薄,好似玉碎瓷裂,锋芒四溅,缕缕白色的烟雾遂袅袅上升;聚合在石板路上的,则匆匆忙忙地流散,只一会儿,便了无踪影。入夏以来,这样纠结不断的梅雨,不知下过了多少场。先是料料峭峭,继而淅淅沥沥,村庄的里里外外,都被淋得天潮潮地湿湿,连梦里都是潮润润的。距村子二里远的凤凰湖,从早到晚,都在忙着汹涌地涨潮。升落的潮音,忽疾忽缓,忽高忽低,此起彼落,像是海的童年,浪的青春。

少年静坐在门槛上,脸上是捕风捉影状的表情。屏息凝神的他,一直谛听着凤凰湖的动静,思绪如木舟犁开碧浪,乘风远足,像是在悄然追踪、丈量那谜样飘忽的潮音,试图破解一道密码似的暗语。倏忽之间,它时如骤雨打荷叶,时如疏雨滴梧桐,时如春蚕吐细丝,其内蕴的节奏瞬息变幻,神秘莫测。突然,发觉周遭是那么静,那么空,他的耳边只剩下一缕轻盈的雨声,青烟似的雨声。恍然间,心像陷落在了时间的河谷,搁浅了靠岸的船只。

此刻,我是在呈现一幅烙印于少年记忆中难以磨灭的心灵景象?还是在触摸一个遥远而又迷离的烟雨梦境?还是在描述一种记忆和梦境叠加之后闪生的真实抑或幻觉?

茫茫然地,一觉醒来,还未睁开惺忪的睡眼,只觉着,一粒粒亮晶晶的满天星,一波波地,飞扬在耳畔,回旋在额头。多么欢乐啊!清丽的乐章,翻卷的音符,像粘稠的水光,流入了窗格子里,溜进了卧室——云随心动,燕过有痕,像晓风拂过山间松林,轻轻流入云际……坠落一滴滴清灵灵的自然之泉,原汁原味,似乎是烘云托月的意境,仙乐自云端飘来,是星月的情话,一闪一灭,像是声音的影子,风儿的影子,影子的影子;游弋的乐影,是个有魔力的活物,眉笑窝旋的,似秋千在晨风里摇荡欢漾,如野菊花在岗上泼泼洒洒,立体得几乎伸手可触,质感十足,仿佛春光乍现的绿地上翩然降临了一群观音的白鸽,悠闲得犹如在爱的光影中漫步。

疾奔下楼,跑到园子中央,环视四周,细细搜索——屋顶上,树枝头,花草间,却怎么也找不着它们的影踪了。有那么一瞬,听不见鸟语,闻不到花香,园子一下子就变得空落落的,像没了魂,浮起来了似的。而多年前写下的诗行,突然心有灵犀地,跳入了脑海——“阳光弹响晨风的音阶,一滴鸟鸣淋湿了整个夏天……”

当我蓦地转身,身后蜿蜒的宁静便撞击眼帘,如浓浓夜色,无边无际的,有一股澎湃的情势。于是,我不再寻找,不再期待,不再执着,微合双眼,闭目冥想,听任自己的思绪一波一波地伸展开去,又一波一波地收缩回来。是啊!每一个在时光中能够沉思默想、浮想联翩的瞬间,都使人心生愉悦。这一刻,我拥抱清晨的花园,倾听自然,神游自在,仿佛远离了一切尘世喧嚣;这一刻,我进入花园的密道,回首往昔,眺望未来,难道只为觅听几声悠悠鸟语吗?

我依着小院茸茸的绿绸似的草地坐下来。

身陷这个竞争激烈的变革转型时代,为生计奔波操劳,忙忙碌碌的你我,在快节奏的生活里,依着惯性,彼此在各自的轨道上匆匆前行。但时代的迷雾暧昧与世情的复杂多变,以及个人的各色遭际——事业上的坎坷困顿,圈子里的人际沉浮,名利场上的红绿诱惑,夹缝里的艰难转身,等等,一如那产生噪音与废气的现代“甲壳虫”们,密集地拥堵着生活的大路小道,磕磕碰碰,烦烦扰扰,灰头土脸的日子憔悴不堪,蒙尘的心灵日益荒芜与干涸,稍有差错懈怠,不自知地,便会驶向歧途。日复一日,粗粝的世事磨损了感官的触角,身不由已的我们,遂渐变得心浮气躁,一拍三摇,犹似枷锁困身,心囚樊笼,迷失了本性。而我,很多时候,只想身处边缘,渴望做一个安静简单的人,拥有清新的眼睛,温暖的手,以及一颗平和的心,一份淡定的心境。可是,在泥沙俱下的现实生活里,这样“奢侈”的愿望注定难以实现啊!这如同在寒风中邂逅烂漫春光,在沙漠中遇见潮露绿洲。你可以找到身份,可以找到目标,惟独很容易忽略那一片生命最原初的处女地——自然丰盈的母带,维系在肌肤经纬样细腻的纹理上,指尖与指尖爱抚的腾跃里,也充盈在微启的耳唇边,口鼻的呼吸里,她缓慢地通过眼里渴望的光亮,张开的毛孔,漫流的血气……渗透出体温的冷暖与精神的丝缕来。如果说,其时我的内心,真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收获,那断不是老练世故的圆滑,而是以心灵顺应自然的节律,体悟瞬间的永恒,回归感性的本真,还有,那一份无法割舍的人和自然之间相亲相爱的情缘啊!

天青气爽,风起云行。一碧如洗的阳光爬上了石榴树的枝丫,闪烁在枝头的花骨朵,沐在那光中,似乎能突然地爆开一团,一团灿烂的橘红云霞,号角般地吹响五月的序曲,生成一幅碎金点点、光影交汇的油画。置身这个幻妙的清晨,聆听幽幽鸟语,一尘不染,山清水秀,新鲜如雪。多么莹润的韵律呀!青绿的、橘黄的鸟鸣,在我听来,就是一颗颗烟花,噼啪噼啪地引爆了静谧。看着园子里一天天长大的青葡萄,看着俏立在葡萄架上的鸟,飞飞停停,唱唱跳跳,听着花园里点点滴滴的声音,流溢,滋长,眼里就有些湿润——我觉得自己突然变得天真了,心态又变得年轻了,被紧锁的感官又敞开了,觉得自己飞逸清朗,仿佛有一个新我,自旧我中飘然游离而出,奔向田野,奔向丛林,奔向山川河流,奔向蓝天白云,奔向大地母亲……

健步回到书房,奋然抓笔,喷涌的思绪,顿时哗哗地在纸上流泻成河。我清晰地感受着生命秋水般欢畅地流动,对自然充满了全新的感知,刹那间,整个世界像铺满了崭新的色彩与自由的韵律。沐浴着乡野的气息,徜徉在乡野的气息里,仿佛如鱼得水,鸟栖林间。我发现,乡间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有呼有吸,有光有雨的;滋养灵魂的土地与草木,正是我们脉管的血源和灵魂的栖息之所在——这一方开放的神奇,飞行一枚枚来回穿梭的鸟语阳光,捉放一道道伸手可触的穿街越巷的风声月影,扯一把就打结纠缠的丝丝水帘雨线,那一派灵动的鲜活,魔幻如掌上遥控的世界……日头出来,日头落下,回归所出之地;风往北刮,又向南转,风继续吹,返回转行原道。一首自然的交响,一曲活着的诗乐。

长年寄身在城镇的我,已经很久没有这样,享受我的假日乡间生活了。感谢自然,让我如此轻易地就体会到了无边的喜悦。闭上眼睛,脸上荡漾起一抹抹幸福的明媚,心灵自动收留了那些一闪即逝而又瞬间凸显的音乐之声、幻梦之影。影中漫步间,弥散的陶醉,犹如岁月开启一坛珍藏已久的百年美酿,一股奇异的醇香瞬间沁人心脾,盈绕花径,浪漫满园。此刻,我就像一个暴发户和守财奴,对自己的突然发迹秘而不宣。

美哉,佳宁生态园

文/墨玉凌砚

走进佳宁生态园,眼前豁然一亮,恰如走进世外桃源。闹市里人头攒动,车流滚滚的喧嚣仿佛是上辈子的事了,这里宁静、安详、和美、优雅,一切都进入了慢节奏,湖水在慢悠悠的流,泛着微波细浪,连天上的白云也在天庭悠闲的漫步,生活原来可以这样,放慢你匆匆的脚步,看一眼蓝天白云,夜晚数一数闪烁的繁星;坐在湖边的秋千上,久久的凝视着戏水的黑天鹅……

佳宁生态园是鞍山市区规模较大的现代生态、度假、休闲庄园,它坐落在鞍山风景秀丽的南郊,与驰名中外的汤岗子疗养院相邻。园区位于汤岗子新城于家沟村,距离鞍山市中心只有12公里。全园总面积110亩,是辽宁地区名列前茅的集自然、美食、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园区,园内有大型水上烧烤、动物园、儿童乐园、农家餐饮、垂钓、采摘、游泳、园区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漫步在美丽的园区,在紧张忙碌的生活和工作之余,享受一下轻松、悠闲的慢节奏。在爬满绿色藤蔓的高高的拱形铁架下驻足,满目翠绿繁茂的枝叶里,肥硕的冬瓜、一米多长的蛇豆、黄绿相间的南瓜、随风摇曳的葫芦,一派田园风光,原来,我们的内心深处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农家情结,走进绿野、走进自然,心情会突然变得愉悦、快活、年轻、充满张力。

一路漫步,走到了天鹅湖畔,几只黑天鹅在湖水中嬉戏,色彩艳丽的锦鲤畅游水中,黑天鹅成双成对,相依相伴,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听到的一个故事,说的是,一只天鹅的翅膀受伤了,落在了农家院,好心的农民给它喂食,但是它不吃不喝,伸长脖子不停地叫,那是爱的呼唤,它的伴侣闻声找到了它,落下来,想把它带走,它们一次又一次的试着一起飞,但是,受伤的那一只无论如何也飞不起来,无奈之下,它们选择了殉情,两只天鹅的脖子拧在一起,双双气绝身亡,当年,这个故事曾经让童年的我热泪盈眶。

佳宁湖让我想起江南水乡,平静的湖面,静静的矗立着几栋小木屋。几百个铁桶托起的水上乐园漂浮在佳宁湖上,建筑是纯木制结构,一呼一吸之间,原木的芳香淡幽幽的飘来,沁人心脾。就餐大厅宽敞明亮,环目四周、碧波荡漾,正宗的果木烧烤在这里精彩呈现,

沿着迂回曲折的木制廊桥绕湖一周,把这良辰美景尽收眼底,走进自然,人变得平心静气;亲近自然,昔日的浮躁烟消云散。这就是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我们原本是自然之子,却被功名利禄的绳索羁绊,正如陶渊明的诗中所云:羁鸟念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踏上木质的台阶走进动物园,各种小动物在铁栏杆后亲切地向你张望,目光中满是清澈柔和,高贵的孔雀、活泼的兔子、聪明的猴子,笨拙的鸵鸟、婉转歌喉的黄鹂。

回故里餐厅,名字就让人有亲切感。端上来的菜都是农家特色。生态园有自己的养殖场,配备专业的养殖人员,溜达鸡、溜达鸭、溜达鹅、溜达猪,绝对的原生态、农家味。有蔬菜大棚、即食即摘,纯绿色,不用担心农药、化肥超标影响健康。各种农家美食、目不暇接,铁锅炖大鹅、铁锅炖鱼等十几款农家风情的特色美食让你食欲大开、尽享口福。传统作坊生产的笨榨豆油、自制的卤水豆腐、优质泉水自酿的白酒。这里的衣食住行,让你吃的放心、玩的开心,住的安心。

夜晚,依偎在廊桥上看着彩灯闪烁的佳宁湖,那是一种梦幻的感觉,水面五光十色,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画面是什么,可以穷尽你的想像,一会儿是奔驰的马;一会儿是展翅的鹰;一会儿是长街车流不眠夜;一会儿是寂寞深山有人家。天上的星星静静的俯视这人间美景,不眨一下眼睛。不远处黑幽幽的山,高高矗立,像天然的屏障,护卫着这一片美丽园区。

踏雪寻春

文/安海

正月里的雪虽然纷纷扬扬,来势汹汹,却毕竟是温润的。站在窗前,可见大片大片鹅毛似的雪片铺天盖地而来,瞬间便迷蒙了四野。这些大片的鹅毛落在地上,又很快没了踪影,倒把路面打得湿黑。睡前再看窗外时,却已是一片银白了,雪还依然在下着。枕着这样的大雪入睡,感觉特别踏实。

晨起,倚窗而立,看到雪已经停了,天却还没有朗晴,太阳在丝丝缕缕的云彩后时隐时现。走到院中,才知道昨夜的雪真的很大,尽管刚开始是时下时化的,但积雪还是足足有一尺厚,脚踩上去,扑通一声,立刻陷入雪中。忽然就想,雪中的植物园是一种什么景致呢?索性朝植物园走去,好在街道的雪被车辆碾压瓷实了,走起来并不困难。

从小区到植物园并不远,不大工夫就到了。还是夏天的时候,几乎每天早晨都要到这里走一走,沿着园区的砂石路,或快步疾走,或缓步慢行,眼前是各种树木的绿,耳边是各种鸟儿的鸣唱声,呼吸着树木野草的气息,那种感觉是很惬意的。现在,踏雪走在植物园里,感觉也是一样得惬意。其实人就是自然之一分子,本应该多与自然亲近一些的,但实际上很多人却总因这样那样的琐事缠身,而忽略了与自然亲近的乐趣,实在是不应该。古代诗人中,我比较喜欢孟浩然,喜欢他诗中的那种田园气息,喜欢他与自然的那种和谐共融。“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就像我们的父辈,亲朋好友几人,秋收之际,盘坐在土炕上,喝着小酒,话着农事,兴起之时推开窗户,看着场院中收割回来的庄稼,那种喜悦是纯净的是发自内心的。正是因为与自然的这种零间距,孟山人也才能在冬天下雪之际骑一瘦驴,灞桥之上踏雪寻梅,诗情自然溢出,浑然天成,不事雕琢,不仅成就了山水田园诗派,更是表现了自己的一种率真。古人写山水诗者多矣,写冬雪的也不少,但大都重在寓意,像孟浩然这样纯粹纯净的并不多。

踏雪而行,看着、想着,心情竟格外得好。雪后的天气并不冷,节令毕竟已经过了立春,快到雨水了。立春,是中国农历一年的开始,《群芳谱》云:“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一过,气温回升,万物开始复苏。但现在,雪后的植物园一幅冰天雪地的模样,难觅一些春迹。园中的小路上竟然早有一行行的足迹,看来早有踏雪之人了。园中的那些松、柏、槐、桃们,穿上雪衣后姿态万千,有的臃肿肥胖,憨态可掬;有的头顶白纱,亭亭玉立;有的膀大腰圆,疑为雪雕……这时,太阳出来了,阳光照耀着雪地,雪面反射着阳光,交相辉映。站在园中,头顶是瓦蓝瓦蓝的天空,四周是皑皑的白雪和白雪覆盖着的树木们,偶尔有鸟雀嬉戏于林间,那种感觉真的很美好。好长时间,我恍惚间感觉自己就是园中的一棵树,静静地站在那里,接受四季的馈赠,承接日月的恩泽,幸福地与时光相守。

植物园道路的两边是一排排的垂柳,夏天的时候,枝叶婀娜,长发飘飘,像对镜梳妆的少女,让人心生柔情。由于枝条纤细,树枝间落雪并不多,而是显露着树木的原色。它们虽然还保持着冬季光秃秃的样子,但枝条已明显变得柔软,颜色也发黄发绿了,是一种生动的色彩,而非冬季那样的僵硬了。其实,大自然就是个捉迷藏的高手,它用一场又一场的春雪让我们沉陷在冬季的梦魇里,却在我们目光之外,地层之下,悄悄地传递着春天的信息。动植物们是最能体悟到四季冷暖的,大自然哪怕一丝一缕的律动都逃不过它们的眼睛。而我们总是沉溺于日常的庸碌中,总是自以为是地将春天与花红柳绿划上等号,而忽略了春心萌动的过程,因此才会屡屡产生“春天易逝”的伤春之怀吧!实际上,在大自然中,在地表之下,在树木植物的根茎之中,春天早已来临。

人生其实是很简单的,人之一生实际所需甚少,只是欲望无穷罢了。因此我羡慕孟浩然的旷达和潇洒,能顺从本心,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求一种诗意人生。想着,看着,不觉踏雪绕园一圈,意犹未尽。走在返回的路上,脚踏厚厚的白雪,我感到自己因为雪因为春而得到了一种大自在。

夏至之夏

文/张辉祥

从节气上讲,夏天是“夏满芒夏暑相连”。没有经历过乡村生活的人,理解“小满”与“芒种”两个节气可能有点“伤脑筋”,但对“立夏”与“夏至”,从字面意思上分析,都懂,可心中仍免不了疑惑。既然夏已立,为何夏又至?我想,“立夏”只不过是南方的初夏,爽爽的夏天,而全国入夏,始于“夏至”,从此天热、物燥、地生火。

夏日,老板说声“大家休息一下再干活”,工人们或许心中都会感到一丝清爽,更何况放假、过节。翻看日历,节日够多了,虽然要传承文化,但夏至是不能再休假了。追溯历史,夏至是个重要的节日,那是要隆重庆祝的,是要放假的:清代之前,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宋代,从夏至之日开始,百官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以夏至为节,祝丰收,祭祖先,祈平安。

冬至馄饨夏至面。每到夏至,民间都有吃凉面的食俗。清代的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就写道:“夏至,大祀方泽,乃国之大典。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冷淘,即过水面,也叫凉面。夏至以后,气候炎热,食欲不振,人们需要一种美食来开胃爽口,而凉面就是最好的选择。凉面既能充饥,又可解暑,口感多变,风味突出,吃起来“似腻还成爽,如雪又飘丝”,酷热也就在丝丝清凉中消散了。

夏至的文化内涵从传统走向现代,历久而弥新。如今,过夏至,也许就是关灯一晚,环保一点。夏至的来临,意味着用电高峰的到来,碳排放量的增加,而夏至日恰恰是一年中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于是环保组织提出“夏至关灯,体验自然夏夜”的号召。关掉电器,去享受一个别样的夏夜:看流萤飞舞,数星星点点,闻茉莉花香,听孩童欢笑……久居城市,我们在喧嚣中浮躁,在繁华中迷茫,时不时就有逃出钢筋水泥丛林的冲动。其实,不用出走,“埋下一座城、关了所有灯”,在夏至的黑夜中,心反而亮堂了。夏至是自然的节气,我们也应该以回归自然的方式度过。

夏至的到来,让校园的夏日充溢着伤感,毕业了!《同桌的你》、《一路顺风》、《十七岁那年的雨季》、《栀子花开》,首首经典的毕业歌从小学唱到中学再唱到大学,在对未来的憧憬与彷徨中成长。所有的泪水与欢笑,记下懵懂少年的痕迹,铭刻青春相聚的岁月,然而,一切都将在夏至这个时节走向永恒。夏至已至,但夏至又未至,我们这些夏花,在人生之路上永远绚丽绽放。

夏至之夏,季节的心情在骄阳下波动,是浮躁焦虑汗直冒,还是心静气和自然凉,选择在你,感受在己。

徒步“翡翠环城”

文/贡发祥

这里,就是城市与自然融合的一个完美的浓缩。

花树时节,徒步在有“翡翠项链”之称的环城公园,体验园林艺术与人文底蕴的交相辉映,用脚步丈量8.7公里的“翡翠环城”,感受“园在城中,城在园中,城园交融,园城一体”的美。

仰视鲲鹏志的雕塑,一股腾飞的力量涌进心头。南淝河的水缓缓逶迤而去,树影、楼影和来来往往的人影映照在淝河的波纹上,粼粼而动。市花簇拥,槐树林立。沿着花树丛中曲曲折折的碎石小径西行。步移目赏,西侧逍遥津公园宛如硕大的盆景,摆放在眼前。“蘧庄”的飞角檐,水面的游艇和游乐场纵情的笑喊声,织出一盆盆生动的图景来。最有韵味的当数飞骑桥的身影了。九孔桥气贯如虹,弧线之美,让水天在逍遥津巧成风景。直耸的水杉,沿着环城公园北侧,把逍遥津与环城路分隔开来。与槐树枝叶成片,共现翡翠色的绿。前行数百米,古井桥简约的造型,与绿树掩映,增添了淝河灵动的美。淝河在此折向而溯,公园也依附了一个大大的弯。在车鸣声中,惊现了拱辰桥。

拱辰桥,又名石桥。今在拱辰桥的遗址上,建了一座“拱辰桥死难者纪念碑”。小小的石碑,是千余人的血肉见证,日本法西斯屠刀下的阴魂,在美丽的环城公园绿荫丛中,与鸟鸣齐喑,抚平历史的伤痛。冬青树与雪松掩映下的纪念碑小广场,聚集了各种各样的鸟,式样考究的鸟笼压满枝枝杈杈,这儿成了鸟儿的欢乐天堂。鸟趣,让这里从历史的阴暗中,展出一片和谐明媚的天地。听着啾啾鸟声沿堤漫步,在绿树间,有两位老人的身影特别醒目。走近才发现这是两座雕塑。一位长须慈目的老汉,拄着拐杖,提着鸟笼,踽踽而行。另一位婆婆,模样极是可爱:肥硕的体态,手持芭蕉扇,迈着八字步,不焦不急地要过阜阳路桥去。

穿过阜阳路桥,一座两层六角的亭子被高大的槐树和榆树半遮半掩着。亭子四周平铺着大理石,在有限的空间上,安放了好多的石桌和石凳。这儿正聚集了中老年人。有的对峙博弈,有的玩着图案各异的纸牌,还有麻将噼里啪啦的声响,玩者其乐,看者更是乐上其乐。出亭向西漫步在鹅卵石的小径上,你会惊奇地发现,自己走进了诗园,每一步都是踩着诗句前行,仿佛自己也成了诗句的标点。在弯弯曲曲的鹅卵石径上,每隔两三米就铺一块扇形牡丹红的大理石,每块石上按扇形刻上一首咏物写景的诗。石块间有篆字相衬,让“诗路”添花。从李涉的“竹茎疏处见前村”诗境里,抬眼便见美如彩虹的蒙城路桥。她洁白高大的圆弧形拱柱,倒映在清清的淝河里,在碧蓝色的天穹映衬下,清纯美丽。回望桥影,桥与淝河融为一体,相映相衬,美不胜收。

走出层林,目光与“华佗”相遇,这位传奇的皖北神医独创的养生之道与环城公园的自然环境和谐相生。塑像,只是一种符号。生存的理念,肯定了自然的价值。翡翠环城,就是城市与自然融合的一个完美的浓缩。

挥手辞别“华佗”南行数百米,便站在了琥珀桥上。面南远眺黑池坝,眼前展开了“岸堤,绿水,人家”的美景。黑池坝水域宽阔,水岸垂柳披绿,微风过后,柳枝袅娜,清波荡漾。登高望去,红色顶瓦,白色墙面,格调有致,整个琥珀山庄建筑群,与环城公园风格相适宜,宛若一块块天然琥珀,玲珑剔透,流光溢彩。

西山景区里动物群雕,成了孩子们接近自然的乐园。白鹭优美的姿态,在水天绿树之间,织出美轮美奂的旋律。稻香楼犹在仙境一般。从“迎曦亭”看水媚妖娆的银河景区仿佛置于自然的仙境里。沿河小径,茂林遮荫,桂树成片,修竹旁立。特别令人注目的算是石榴树了。成群的石榴树卧侧路旁,枝态奇特优美。想若石榴花开时节,这里将是何等景象呀。一对老夫妇搀扶在林荫石径上,温暖的背景感染了春天的日光,草树与水摇曳生姿,温暖了闲踱独坐的人。坐看大钟楼的时针滴答滴答地淹没在徽州大道上的喧嚣中。

钟声掠过包河迎面撞见了九只昂首的雄狮。英姿飒爽,意气风发,在冠若山峦的香樟树间,迸发出一股动力,似若冲出皖江,腾飞华夏。

先烈倪映典纪念塔静静地伫立在小花园南端。塔正面隔着长江路可观九狮苑,先烈在冥冥之中,爱国之心,爱乡的热忱都附着在这静静的塔上。塔后的两株逎劲的紫藤缠绕相生,藤条交织,仿佛是倪烈士对家乡的情思,在故乡的土地上,蓬勃而生。南淝河的水,悄悄滋润着扎下的根,绿荫下的孩子和老人尽情地享受着幸福的生活。

带着先烈的精神,徜徉在依傍淝河的小花园里,享受这绿荫下的静谧。思绪在抬头间,仰望见“鲲鹏志”凌云的姿态,似乎有种超越先烈,奋斗不息的誓愿。

赏完这8.7公里的“翡翠环城”,才会真正领略“绿色合肥”“人文合肥”的美。

心若自然,万物必生

文/卿子夏

一壶清茶。一阁墨香,贪婪的允吸着,沉醉入其中或是静静地浏览,享受着一种时光的安详。远处,寺庙古钟有着节奏敲响隐隐约约的传入了耳畔,声音是那样的深沉稳重,浑厚、古朴、是那样的绵长和悠远。令人浮躁的心顿时静下来,静静聆听着这沉重的空灵声。这样安静的岁月,已经适应了静静倾听、静静思考,静静领悟、静静冥想还有静静地谨记。

清澈湛蓝的苍穹中漂浮着朵朵洁白的云,那云朵儿似乎更加承托出天空的透明。一缕红色的寂静秋风,悄悄地阅读着书卷,空中顿时飘散着油墨的清香。陶醉在这样静好的岁月之上,他仿佛是一条清澈透明的河,我心中的那一叶小舟被这条乘车流淌的河轻轻地、静静地载向远方。在岁月的这条小河之上,伴随着深远的古老钟声,我突然感知到了生命的沉重和执着,那一把岁月的小梳轻轻的梳理着那些充满着诗情画意的片段,有些灿烂的事物,开始如星光般从指间漂亮的划过,绽开成一朵朵星光花。

我的眼睛,老是那样善于挖掘身边一切美的事物。深深地贪念着阳光醇厚的麦子香味。我挖掘出燕子的呢喃,我挖掘出山与水的笑靥;我挖掘出一草一木的芳香,我挖掘出桃花酿的醇香。就在这一瞬间,才发现,原来生活中的每一处都是那样的美丽。我发现,一颗心,麻木得能下“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敏感得能感知到草破泥而出的喜悦声。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能够容纳万物,能够让一颗布满尘土的心变成皎白的月光,像镜子一样透彻明亮。

那一段摇曳着的红烛,在恬静的月光之中,我恍恍惚惚的听到那条岁月的小河。伸出一只手,左手紧紧地掌握着空心,右手掌握着贪念红尘的贪心,十指紧扣一本心经企图让自己在红尘之中静心。一片嫩绿的芽,清晰的脉络里有着生命的延伸、像一缕轻轻柔柔的风,吹过心的角落;像一缕幽幽的兰花香,芬芳了整个空谷。整颗心,有着整个世界的香。

心若自然,万物必生。无意于花开或者是花谢,只是静坐那青石台阶上,细细的体会整个过程。既有姹紫嫣红,必有霜叶凋谢。不去做任何改变,任其自然,这才是世间应有的法则。淡淡看待岁月无言的流转,静静的等待。就这样,回到那副古典的水墨画之中。

岁月与时光的静好,在恬静之中依然可以看到花开花落之影,草木生长之音。他们是那样的积极向上。这是自然,赋予我们的使命。希望我们一直这样向前,这样执着,这样永不懈怠,直至散尽星光的灿烂。鲜花的芬芳……

朴素是真

文/心琪静雅

题记:曾几何时,总不知岁月是何物,曾经常面对一贫如洗的自己,想象这所有善意的美丽。日子一天,一月一年的过去,斑驳的岁月却装满了如花的梦境。

终于在一个黄昏的秋日,在一次回首的一瞬,感觉到一种真实:一轮如血的夕阳普照大地,静静的山坡直立着一株飘着落叶的古树……

啊,原来世界最美的东西就是这刹那的一瞬---自然的朴素。

朴素,是最简单的,也是最真实、最美丽的,拥有朴素的心灵才有最丰富的人生,不是吗?

因为朴素,不必费尽心思去买那昂贵的高跟鞋,将双脚挤进那漂亮的陷阱,迈着细碎的寸步走进高档美容店,不必将眉毛修的细如飞舞的柳叶或两条粗粗的卧蚕,将自然典型的东方鼻梁垫成高高直立的西洋摸样,不必将真实自然的乳房用硅胶隆起……

因为拥有朴素,也就拥有一份青春的潇洒、诗一般清丽的人生,追寻属于自己的梦。

可以飘着一头清汤挂面的直发,浪迹天涯,倾听海的潮音,可以弯腰掬一捧山泉,滋润干渴的心田,可以在雪地,用“格格”无忌的笑声碰落树上的雪瓣,因为有青春般的健康做旅行的资本,虽然曾经为身无分文而惶惶不安,但这经历让我拥有一种刻骨铭心的坦然……

拥有朴素,才知道如何去珍惜热爱我们的生命,才知道忘却自己也拥有自己,才有了慷慨为沦落异乡游子解囊时,那束真诚而感激的目光。

朴素是一枚如银盘的月亮,纯净而丰满;

朴素是一汪无修无饰的深潭,美丽而宁静;

朴素是真,只有真正拥有它的人,在离开这个世界时,才会露出最美丽而灿烂的微笑;

这个世界我来过。

翰墨棋缘,意趣悠然

文/杨益军

于向洋早先在当地文艺圈知名度是因其取得的一些文学创作成果。20世纪80年代初,于向洋在安徽大学中文系读书时,正值文学大潮风起云涌,作为文学社团的骨干成员,他曾用笔名泊洋、剑兰、五月艾等发表了诸多文学作品、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业余时间笔耕不辍,曾出版长篇报告文学《全球500佳与张家兄弟》,发表小说《那一道流星》、《泄洪》、《市长钓鱼》及散文《汤口记》等作品,让人印象深刻。

于向洋坚持多年的书画创作直至近两年才陆续为外界所知,这大概和他低调内敛、不事张扬的个性有关。受父亲熏陶,于向洋自幼酷爱文学和书画艺术,童年时代看连环画,他不仅被故事情节所吸引,更多的是欣赏丰富多彩的图画语言。上大学期间,图书馆成了他的精神家园,中外文学名着和中外名家的书理画论是他最感兴趣的读物,扎实的理论积淀为其书画艺术之旅抹上了厚重的底色。

于向洋从临摹石涛、八大山人、徐谓、郑燮、李苦禅等名家入手,研学墨法画理,心摹手追,勤习不辍。他虚心向书画名家请教,曾拜阜阳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着名画家徐德隆为师,面对面感悟国画创作真谛,得益于一批书画名家的影响,于向洋书画艺术不断实现新的飞跃。

于向洋崇尚自然,师法自然,用心灵拥抱自然。他喜欢对景写生,有时几只螃蟹、一只小鸟能让他久久沉醉其中,常常通过体贴入微的观察与领悟,捕捉不寻常的意趣,他笔下的作品大都是兰蕙、梅花、松竹、荷花、牡丹、草虫等司空见惯的寻常花鸟,没有高、险、绝、奇的山水画构图程式,而是通过调动包括用笔、运墨、造型、色彩、透视与构成等艺术手法在内的水墨语言,以线求骨,以墨求气,以色求韵,以书法式的笔墨律动营造形简情茂、笔厚意丰之境界。《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满室飘香》、《春晓》等作品清新隽永、意趣畅达、轻盈灵动,飘逸着见秀见美的平朴之风和朗润之气,充盈着平和、质朴、清静、安谧、悠远的生活气息,足以唤起人们对于自然之美的神往。《黑白世界看色彩》注重画面全局构图和墨韵气势,以水墨的挥洒表现了天地自然的和谐有序之美,色墨相融、秀色欲滴,饱含着超越世俗、空明澄净的理想追求,一种充满生机的活力、奋发向上的精神、热爱生活的激情跃然纸上。

业余时间的水墨、围棋之乐对于向洋来说,堪称减压有道。作为阜阳市教育局公务员,于向洋除了文学创作和水墨花鸟之外,围棋是他坚持多年的爱好,平时和他对弈的多是当地围棋高手。于向洋的书法、国画创作渐入佳境,得益于围棋之道。历史上书画和围棋相得益彰皆有成者不乏其人,苏轼的门生黄庭坚是北宋诗歌、书法的一代宗师,同时也是围棋名家。围棋和书法、水墨画都属于千变万化、内涵丰富的黑白世界,都讲究气,围棋视气为生命,气无则棋死,书画讲究气韵、留白,在表现技巧上两者有许多惊人的暗合或相通之处,如取舍、曲直、断连、藏露、主次、疏密、大小、刚柔之道,都不同程度存在于书画和围棋之中。

棋分黑白,而“知白守黑”乃书法艺术之妙谛。一切艺术风格都与创造者的性情有关,书法和围棋都同为表达性情的工具,棋要一子一子下,书法要一笔一笔落,书法与围棋都受兵法影响,都注重布局变化,在围棋中散则布阵、聚则作战,布阵时如天兵撒豆,十面埋伏,作战时则挥动千军万马,全力擒敌。于向洋书法作品深得围棋变化之精要,他行笔稳健,对疏密、刚柔并非刻意而为,但艺术神韵和审美情趣的自然流露却无处不在,笔在手中,实则更在他的心中,正所谓:“书者,心画也。”纵观其书法作品,布局变化多端,跌宕起伏,飘逸灵动,不拘成法而又纵横恣肆,尤其是虚空境界的分寸拿捏精准,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呈现出浓郁的清雅之意、聚散之美。

“用情笔墨之中,放怀笔墨之外”。书画艺术探索的乐趣赋予于向洋永不言弃的精神皈依。八小时之外,他亦书亦画,养心修身,澄怀观道,趣乐无穷。

醉卧笔尖,自然游走

文/孙小夏

穿越窗外的落日余辉。浮现每天如水的日子,寂寞无了。生活在日日夜夜的我,渐渐有种落水一样的无力挣扎。残存在记忆中的碎片,始终抓不住一个完整的痕迹来。偶尔放纵自己躺在时光的长床中,随风起云涌。可是刚一触模到点点滴滴,一切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莫非,这就是我的生活。

生活像是一条无边无际的道路,一旦踏上这条路,就没有回头之日。甚至于重新面对自己的时候,还会感觉到幻想般的甜蜜和欣慰。生活就是一个失去的过程,是将鲜活的动态转化成图片一样的静态,其过程仅仅只用了时间的格式,除了一张张图片,其余的都是无限的空旷,散发出久远的沉香。记忆中最深刻的碎片,被有温度的心电图所焦烤着,化着一张张透明的撕边,以至于飘散出诱人的醇香。令人沉醉却不经悲喜叙说,只昙花一现便滚烫地烟消云散。

我只能以沉默抗拒的眼神看待荣枯迭替,昼夜轮回。反反复复地像听一声歌一样,不记得开始和结束的时间。醒了、再睡;睡下、再醒;斗转星移。抹不去,擦不了。光阴的一天就在睁眼和闭眼之间,而我的生活仍然继续着反复。我周而复始地活着,做着简单的睁眼和闭眼的运动,不明白活着有什么意义了,也或许因为找不到可以消灭自己的理由,所以才苟且偷生。

夜幕降临,一个人陡步走在街上,密密麻麻的人群都像归巢般的急切,站在十字路口看夜色街灯一盏盏照亮,听不清楚他们在说什么,吵什么,只感觉到自己在嘈杂的人群中像个滑稽的小丑,疲倦而冷漠。心想,莫非真要在这里过完我的一生?从倾其所有,到一无所有。我的心好累,就想停下来休息休息。脚步还是由不得自己,却始终在路上。

我曾经也风华正茂地生活过,那只是笔尖上的流霞,虽然灿烂却永不回头。在年年月月中咏叹,最后渐渐淡忘了,丢失在风中,只隐约可见,似海市蜃楼一般。如梦如歌,梦醒来时,一切尽是空。

如今的生活充满了阳光,一些人,那些在我身边的一些人,我们在一起笑过,哭过,一起肩并肩走过的时光,当然也或有背叛和小人。或多或少,或这座城市或哪座城池,但我总也在不断地记住和忘记他们,当然,被忘记的人可能也在纪念着我。这就是我的生活,生活成就过去产生未来。

光阴荏苒,时间如梭。夜醉笔尖,自然游走。

那一抹难得的自然清凉

文/巴山大地

盛夏,本是该热的季节,可是却热得让人受不了。特别是在这个被人们称为城里(其实也就是个小县城)的地方,简直象在蒸笼里一样闷热难耐。

我认为这不应该全怪罪于全球气温变暖,人口的相对集中、密集的钢筋混凝土楼房建设、体现着现代气息的水泥地板、越来越多的车辆尾气的排放等等,可能都是造热因素。

他们说心静自然凉,那就打开空调,什么也不想就静静地吹吧,沉闷的凉气,又吹得头脑昏昏沉沉的。在那里能寻得一块清凉之地,避开这滚滚热浪的袭击呢?

好不容易熬到了周末,驱车回到乡下老家。啊!这才是理想的避暑天地,闷热难耐的感觉完全消失得无踪无影。

乡下老家,处在一个四面被大山环抱着的平坝上。顺山而下的三条溪河汇聚于此,形成了一条不大不小的河流,终年流水潺潺。省道公路顺蜿蜒的河流向两头伸展,是这个地方连接外界的唯一通道。这个季节一眼环望,到处葱葱茏茏,青翠欲滴。

进入屋内,顿感阴凉舒适。打开前后的房门,一股微风吹进来,是那样醒脑爽身。端起桌上泡好的凉茶,那是母亲在清明时节采摘揉搓的茶叶,猛饮一口是那样舒心透肠。

走到院坝,虽然太阳一样照射在身上,却没有那样灼热。因为房前银杏树、桂花树、玉兰花树繁茂的枝叶,屋旁芭蕉树撑起的硕大叶扇,这些都可能分解吸收了阳光的热能。绕房一圈行至房后,看见后院坝坎上那一块密集的荆竹,竹叶在微风中婆娑摆舞,更感阵阵心旷凉爽神怡。

中午应该是最热的时候,去房后的地里采摘新鲜的蔬菜准备做午饭。映入眼帘的是稻苗在水田里郁郁葱葱,蜻蜓在上面盘旋飞舞。玉米块块成林,一个个整整齐齐地背着“娃娃”。母亲种的豇豆、茄子、黄瓜、辣椒等各种各样的蔬菜,已果实累累挂满茎藤。置身这满目的绿色世界,再大的太阳和炎热也被忽略淡忘了。

这个炎热季节,在乡下老家最舒适莫过于傍晚、夜晚和早晨。当太阳慢慢落山,知了停止了恐热刺耳的嘶鸣,坝子上就迎来了一片阴凉。傍晚,漫步在河边的公路上,闻听河里汩汩的流水声,感受山风送来的爽新凉意,简直让人忘却了这是一个炎热的夏季。入夜,尽管偶有蚊虫骚扰,一盘蚊香一缕燃熏,完全可以安然入眠。睡在松软的床上,呼吸着蚊香的清悠味,听着窗外风弄竹叶的呲呲声,草虫的吱吱声,偶尔的几声蛙鸣,不知不觉迷迷糊糊就一觉睡到了天亮。清晨起来,看着树叶上还挂着晶莹的露珠,吸入心底的清新空气好象全是氧气,让我感到赏心悦目。

伫立于院坝的空旷处,悠然自得的我觉得幼稚可笑。这与时下那么多人都要拥挤到城市去,甚至把在省城都市拥有百个平米左右的楼房作为一种炫耀的观念,是多么的格格不入。也许是因为我囊中羞涩没有这个能力挤身于都市;或许是记住了几年前一个教授所讲的,今后住在城市里的人是时代列车甩下来的穷人,有钱的人都住在乡下;或许生来就是草根一族,不热衷于都市的繁华和喧嚣,才一直没有放弃乡下这处回味悠长的老屋。

我绝对不算是有钱之人,只是解决温饱没有问题。不过在这炎热夏季,能有这样一处躲避酷暑,享受清凉,又属于自己永远的乡下老家,还是倍感欣慰的。我深深感谢我的父母,不但生我养我,还给我营造了这样一处乡间“别墅”。

东边的天际已经染红,一轮新的旭日又要跳出来了。日出日落,年年岁岁,无论季节如此往复炎热,我都能享受这一抹难得的自然清凉。

追忆的梦

文/钱王磊

抬头看那不见底的黑夜,虽有闪烁夺目的明星,但这明亮的背后,浓重的黑暗藏不住殇……

一日一日,一年一年,不知不觉中,我从一个稚气的女童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女生。在这14年里,人变了,家变了,周围的自然也变了……

我看着那灰暗浑浊的天空,不禁追忆起儿时那湛蓝清澈的天空——

秋天来了,我会禁不住赞叹“秋高气爽”。空气似乎更加清新,整个大地换上了暖色调的秋装。河流,轻轻的,叮咚叮咚流过稻田,金色的稻谷像一片片黄金天使的羽毛,在阳光的照耀下,灿烂夺目。我爱坐在村头那条小河边,光着脚丫轻轻拍打水面,为那阳光下晶莹的水花而欢展笑颜……

现实总是残酷的,追忆的梦也总是要醒的。

童年的秋天在我的眸光中渐渐暗淡,映入眼帘的是灰暗浑浊的天空。推开窗户,扑鼻而来的是刺鼻的工业废气,再也无法让我联想到秋高气爽。村头的小河我早已不再亦不敢留恋——工业废水陆续侵占了它,河水变得又黑又臭,对此,我只能紧锁眉头,久久不能舒展……

多么鲜明的对比啊!同一个我,短短几年“有幸”看到了“两个秋天”。这就是社会的进步吗?我想如果继续这样,美丽的森林,无际的蓝天,清澈的河水将成为历史,我们的子孙将永远不知道什么是自然!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人类文明”吗?我坚信,绝对不是!

风不语,两轮秋……如今美丽的蓝色星球会成为回忆吗?

走进大自然

文/郭雪存

一山一水皆课堂,一枝一叶总关情,大自然是育人的最佳课堂。

身临其境,感悟自然。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是我们的活教材,那里面充满了活教具,它们是我们的教科书。”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一手拿着麦苗,一手拿着韭菜,让学生辨识,吃惊的是竟有一半以上孩子分辨不出。学校应统筹安排教师经常带领孩子到大自然中去陶冶情操,磨练意志,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自然。只有让孩子融入自然,用自己的视觉、嗅觉、知觉、味觉,去感知、去实践,去观察自然,体味劳作,才会真正对冰雪融化,草木萌发,桃红李白,燕子翩然归来的春天;麦浪翻滚,荷花荡漾,布谷鸣叫,炎热酷暑的夏天;果实成熟,颗粒归仓,秋风萧瑟,北雁南飞,落叶飘零的秋天;白雪皑皑,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的寒冬这四季变换的共鸣和认知,从而自我教育,发心灵深处之感喟,抒自己独到之感言。

探索发现,激发兴趣。童年,大自然正向每个孩子打开一扇扇窗户。他们对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充满好奇,渴望融入自然亲身体验,在实践中去自我认知。春天来了,教师带着孩子去赏春踏青,引导学生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听一听,去发现叶的不同,色彩的不同,树冠的不同,枝干的差异,孩子才会真实理解啥是含苞待放,柳絮飞花,燕子呢喃,百鸟鸣唱,才会感悟到沁人心脾的泥土馨香。秋天到了,带着学生去田野,去看看迎风摇曳的棉花,挂满枝头的葡萄,含苞待放的菊花,傲立枝丫的柿子,压弯腰的稻谷,撑破肚皮的大豆,去体味收获的喜悦与忙碌。自然界是个丰富多彩的大课堂,尊重自然,尊重规律,顺应孩子的天性,科学的教育引导,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让能力在自然中培养,让学识在自然中积累,让才干在自然的实践中锻炼,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学以致用,其乐融融。

动手实践,描绘自然。融情自然,创作的激情就会被激发,孩子的表现欲、要表达的天性就会被调动。让孩子坐下来,一张纸,一支笔,静静地将绿的色彩,黄的感动融入其中,描绘出田园的秀丽,生活的安逸;描绘出看到的春天,心中的原野;再亲自动手折枝柳条或采几朵野花,精心编制一顶遮阳帽,一只花环,生活是多么的妩媚。面对杨柳依依,河水潺潺,鸭戏河中,山花烂漫,让孩子拿出笔记下看到的情景,写出自己的感受,联想学过的诗句,一篇习作美文就跃然纸上。

大自然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摇篮,是我们健康成长的乐园,在大自然中学习的东西不仅能提升教室教学的效果,更能拓展眼界和学识,激发创造力,培养想象力,达到学以致用,改造自然这一教育追求的最终目的。

纵情山水神韵自然

文/仝宝红

自幼出生在渭河南岸,秦岭脚下,四十余年栉风沐雨,未曾有过须臾分离,这样的生活使我与大秦岭有了一种血脉相连的情结,也可称之为秦岭情结吧。在我眼里,秦岭是神秘的,充满了奇妙的万千变化。行走在山中,你会不断看到那些时异景殊的自然景观:时而峰峦耸峙、飞泉挂瀑;时而清溪活水、空山雾霭;时而雄浑古朴、丰沛厚重;时而万壑稠木、独松疏影;这些既诡谲清奇又含蓄温润的天地自然和山水气象,使我的书画创作有了无限的空间和可能。

我以为,中国画的笔墨意趣和艺术精神,既要传承深入经典又要感悟追求出新,所以,

在我创作的画面中,已不完全是传统意象中“唐槐汉柏拥秋殿,暮曛荒翠下牛羊”的寂寥画境,而是浓墨重彩,万山浸染的丛林与铺天盖地的绿荫。我期望我的画能够直接的感动人心,向天下众生传达大自然生命的智慧和生活的哲理。无论从构图、墨色、气韵、意境等多维审美意识方面来表现美的主题,美的心境。

我的画作,笔墨大多沉实,风格以浑厚为基调,墨色滋润而时有枯涩,晴光明灭、苍翠欲滴。我着力追求笔画粗犷豪放,苍凉阳刚,注重山水精神的营构与表现,使画风庄重严谨、朴厚雄浑,构图饱满而博大,立体感强。并尽力撇开外来因素,专注于每一间旧屋,每一个小院,每一组山石,每一块黄土高坡,每一颗树,每一节河流,不管付出多大代价,也要揭示出信息飞速递送脑际所闪现出的西部历史的文明和辉煌。漫长岁月,我以不知疲倦的经历和浓厚的兴致,执着地探索着无声山石的历史沧桑和大自然的阳刚之美。在山水绘画的创作中。注重写实、注重气势、注重光和影的变化,讲究意境、讲究透视,追求厚重、追求变化,无论是意象之间、具象之间、光阴之间还是笔墨之间、虚实之间,明暗之间给人舒展、流畅、和谐、力量之美感。其实,很多时候,笔墨是可以笔随形运、墨从笔变,从而使得笔骨墨韵,相得益彰,神形兼备。“身行万里半天下,归来还看自家山。”在这片被秦风汉月熏染着的高天伟地、被冰峰雪岭守望着的静谧大野、被洪荒大漠摩挲着的古道高原,激励着我的画笔走向旷翰无垠的西部疆域,发酵着我对清香和苦涩、挺拔和柔美、粗犷和肃穆的创作情潮。秦岭之于西部,浑然是一个被日月锤炼而成的永恒的创作母题,横亘在西部星转斗移的历史渊薮里,也横亘在我真诚、永不涣散的艺术朝圣者的心穹。野外写生时,山间的一块碎石,一捧冰雪,一泓溪流,一束野花,一簇霜凌,都是我与秦岭永不凋萎的对话。我以秦岭山人自居,我的人生哲学,我的创作信念,乃至于我的艺术生命都系于这西北一域,是大西北的深厚文化积淀孕育了我的艺术才思,也是西部雄浑的自然风貌、地域特色和人文精神给予了我无限的创作激情,我视这片神奇的自然疆域为我艺术创作的心源。

艺术长久,人生短暂,成功是很遥远的事。对我来说,从无情流逝的滔滔岁月里,捞出倏忽即过生活片段,沿着历史的传统文化的命脉,演绎出西部风光的质感和灵魂,就是一种真正的成功。我知道,一幅山水画面会给人们带来各种各样的感觉,但是,只有来源于生活的作品才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我把自己融入西北一域以及秦岭的山水之中,把西北一域以及秦岭的自然景观,纳入尺幅之中,旋转出山的气势、水的灵魂、树的精神、黄土高坡的情怀,还有一个村落的气息、一个羊皮筏子遥远的梦。这些作品看上去都是我们熟悉的风景,完全荡去了浮华、伪饰和牵强的符和,但却静中有动,气象万千。可以说,高原、村落、山峰、渭河,都是一种外观和符号,而那雄伟冷峻、塞外云天、千峰雪仞、厚重博大、苍茫静穆的意境,却是遮掩不住,而呼之欲出。我想,一个画家的作品不能用简单或者是复杂这样的字眼来定位,那种变化的,流动于画外的真情、热情和激情,更需要去解读、去感悟、去思考,去进行一次又一次仔细地品味。

画为心声,只有用灵魂作画的人,才会给山水以灵魂。胸藏万壑,笔荡云峰,我希望我的画作,由写景到写心,由写实到写意,努力追求一种人天合一的大美风格。更希望在这片被秦风汉月熏染着的高天伟地,在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下,不断深入生活,获得更多的经验和灵感,在将来的山水画创作中有新的建树,收获生命的花与果。

上一篇:车子的文章(精选25篇)
上一篇
下一篇